為了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發電和用電領域正步入一個技術線路“百花齊放”的時代。在政策支撐下,氫能正在走向屬于自己的時代。目前,中國是最大的制氫國,去年產氫3342萬噸,占到世界產量的一半。從應用來看,雖然在交通示范領域的熱度更高,但中國氫氣消費整體集中在化工及煉化行業。
長遠來看,綠氫市場廣闊。2030年,歐盟計劃每年進口綠氫1000萬,美國2050年每年需求5000萬噸,韓國2050年進口氫完全替代進口原油。但中國氫能產業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并且制氫端以灰氫為主,電解水制氫寥寥無幾。相較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產業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性制度滯后等問題和挑戰。
由于氫能成本大、投入高,以央國企為代表的企業優勢明顯。作為老牌的電力央企,中國能建建設了中國91%的火電、90%的核電和60%的水電,并且早在2011年就開始儲備氫能技術。董事長宋海良曾表示,要把氫能和儲能打造為支撐點。面的氫能全產業鏈發展的效率與成本問題,氫能技術和項目在海內外的發展現狀如何,中國能建作為“排頭兵”又有何目標?《華夏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能建氫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能建氫”)副總經理劉大為。
《華夏時報》:央企對于新型電力系統轉型的改造往往是責無旁貸的。目前來看,氫能是未來的能源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于氫能發展,中能建氫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分別是什么?
劉大為:短期目標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讓產業鏈達到成熟和完善的水平。
氫能產業不僅在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個很新的產業和領域。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技術鏈的創新,也包括產品從生產、運輸到應用和銷售的整個流程,以及相關的價格和盈利體系。目前,我們正在考慮盈利模式,也寄希望于歐盟的碳稅基金等外部支持。我們認識到,應對全球變暖不僅是中國的責任,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發達國家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應在減排上承擔更大的責任。
我們相信,通過與央企的合作,可以推動氫能產業的發展。例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企業正在考慮建設輸氫管道,這將有助于實現氫能的大規模應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將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
長期目標是降低氫能的成本,使其在能源市場中具有競爭力。
我們希望,中國做氫能的人能夠將氫能的價格降到更低,通過市場機制而非僅僅依賴政府補貼,實現氫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把氫應用到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就算不是與煤制氫相當的價格,也要像風電一樣,和國外形成代差。我們期望在未來5到10年內,把氫能的價格從現在的20-30元,5-6元(煤制氫),打到8-10元或者更低,這也要看技術和產業鏈的整合最后能做到什么程度。
《華夏時報》:從制造、儲存、運輸、加注和應用全環節來看,如何支撐規?;陌l展?
劉大為:不同于風電光伏的從零開始,其實氫能產業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產業鏈。氫氣的制儲運加用在中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自抗戰時期玉門油田產出第一桶油以來,氫制汽油和氫制柴油的生產就已經涉及到氫的應用。氫是化工工業不可或缺的元素,沒有它,化工產品無法生產。目前,全球氫氣產量約為6000萬噸,其中中國占3440萬噸。盡管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使用經驗。
然而,從大規模的綠氫工業應用,比如綠氫化工、氫冶煉、建材水泥以及氫能小鎮等應用來說,涉及到的產業鏈和技術鏈確實是比較新,需要時間來逐步成熟。氫能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參與,還需要科研機構的支持。中國能建要成立氫能研究院,也是為了整合科研機構的力量,通過整體的資源整合,促進氫能產業的發展。
《華夏時報》:從數據來看,國外的市場十分可觀。從行業來看,國內外在市場需求上有何不同的側重點?
劉大為:去年,中國能建在埃及投資了一個53億美元的綠氫項目。目前也在進行進一步擴張。我們認識到,如果現在不積極參與,未來可能會錯失機會。正如風電和光伏產業的發展,一旦市場成熟,中國的產品價格可能會更具競爭力,從而在全球市場中占據優勢。
目前,尚無國家明確說明規劃氫能的具體應用和發展規劃。然而,中國的電網技術排在全世界第一,比如中國能建的超臨界(一種燃煤發電技術)和特高壓變頻技術。而且,我們不僅能夠生產綠電,還能將它從青海、西藏、西寧、甘肅和廣州等地輸送至上海。相比之下,歐洲國家由于技術和電力公司多為私營,規模較小,因此難以實現類似的電力輸送。所以它更多的需求是將電力轉化為氫儲能的應用。
這一應用在我國同樣重要。我們正在探索將氫能當作傳統碳基能源的綠色替代品,替代天然氣、煤炭等在鋼鐵、建材和水泥生產中使用的高污染能源。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能源保障將不再依賴于特定的海上航道,如馬六甲海峽,而是依賴于本土的風光資源,這些資源是無窮無盡的,又不會受制于人。從這一輪的能源革命來講,就要力爭第一梯隊的位置,不能在氫能的發展上落后幾個身位。
《華夏時報》:目前,電解水制氫、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生物質制氫、核能制氫和海水制氫等綠色制氫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是目前最成熟的綠色制氫技術,其中的堿性電解水制氫是現在的主流技術嗎,氫能技術發展情況如何?綠氫產量的提升有哪些難點,需要哪些契機?
劉大為:現在還處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階段,沒有哪一種氫能技術發展到了穩定占領市場的程度。在這一階段,很難去界定各種技術的優勢和劣勢。每家企業和每一位專家都傾向于推崇自己的技術。對于我們這樣的應用客戶,尤其是作為項目建設單位,我們認為實用性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在選擇技術時,我們更注重其在項目中的實際表現,而非僅僅依賴廣告宣傳或技術參數。
比起技術的先進性,我們更重視實用性、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先進性是研究院所的關注重點,科研工作自然需要追求先進的技術。然而,對于我們數幾百億元的投資項目而言,如何確保技術的耐用性、穩定性以及低成本高效運行是首先考慮的問題。
對于一些確實很有發展潛力的技術,我們可能只會進行小規模的試點和示范。目前,氫能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之中,但要確定哪種技術最為成熟和適用,還需要通過實際項目來驗證。
氫能需要的可能是全產業鏈各環節競爭所產生的迭代效應和突破效應。像早期的風電光伏,如今產品技術越做越好,成本也在一直往下降。我們相信,通過氫能人的努力,氫能也一定能找到迭代的契機。
從這100多年來說,氫能是走得比較慢,但并不是說技術有多么大的難度和門檻,而是應用市場還沒有打開。對于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來說,做出產品也沒有用。比如說,原來電解槽一年就賣幾臺。如今在市場變大了之后,電解槽公司也變得更多了,可能從原來的幾家變成了現在的200多家。
中國有十幾億人的大市場,可以說,這種突破和進步不一定發生在中國。但真正的產業化,即價格快速的優化肯定會發生在中國。從汽車、能源到新能源,都印證了這一點。
《華夏時報》:2022年,中國能建成立了氫能源公司,布局氫能全產業鏈。近年來,中能建氫加大了對氫能項目的投資,在項目建設中最重視哪些方面?
劉大為:全產業鏈的布局是一個挑戰也是機遇,中國能建最大的優勢可能就是20多個省級及以上區域的電力設計院,是很多氫液化、加氫站文件稿和設計稿的施工方,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
目前最重視的是從前期的風電光伏到后端應用,整個系統的耦合、擬合和配合。從前期看是綠電新能源,往后的電解水是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后端是制氨、制甲醇等化工反應。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完美地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讓各部分形成配合,抬高效率,而不是互相影響、降低效率。
《華夏時報》:現有的氫能項目現如何,逐漸建成后對于氫能行業和市場會有哪些影響?
劉大為:國內現在建成的氫能項目數量有限。中國能建正在抓緊推進氫能項目的建設。公司的一個項目已經實現了在偏遠山區的發電,并且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氫能部分。
在國際范圍內,氫能項目數量也相對有限,尚處于個位數的量級。對于中國能建而言,實驗室中獲取的數據和討論成果與實際項目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只有在項目的實際建設、應用、運行和設計過程中,各種問題才會逐漸顯現。
很多時候,問題的不存在并非因為它們真的不存在,而是因為項目尚未進展到足以暴露這些問題的階段。
因此,可以認為項目的實際建設是發展過程中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盡管如此,項目的啟動絕不能盲目,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然而,無論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多么充分,也無法與通過實際項目建設所獲得的經驗相提并論。
文章來源:第一氫能與燃料電池
商務合作:
吳曉汶:13690651224
郵箱:market@pearlhydrogen.com
網址:http://www.dhd666.com
地址:上海市奉賢區陳橋路1979號南一幢